2024-01-17
为贯彻落实“以竹代塑”倡议,加快“以竹代塑”产业发展,日前,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工信部、财政部、国家林草局印发了《加快“以竹代塑”发展三年行动计划》(以下简称《计划》)。《计划》提出,到2025年,“以竹代塑”产业体系初步建立,产品质量、产品种类、产业规模、综合效益进一步提升,重点产品市场占有率显著提高。与2022年相比,“以竹代塑”主要产品综合附加值提高20%以上,竹材综合利用率提高20个百分点。
“我国现有竹加工企业1万多家,竹产业产值从2010年的820亿元增至2022年4153亿元,年均增长30%以上。目前主要的竹替代产品有上万种,分布于日用制品、工业制造、建筑建材、农业生产等十几个领域,发展空间广阔,潜力巨大。”国际竹藤中心党委书记尹刚强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。
为减少塑料污染提供方案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21年10月发布的报告显示,1950年至2017年,全世界累计生产92亿吨塑料制品,其中70亿吨成为塑料垃圾。目前,海洋中的塑料垃圾已高达7500万吨至1.99亿吨,占海洋垃圾总重量的85%。塑料垃圾对全球生态构成严重威胁。目前已有140多个国家明确出台相关禁限塑政策。我国2021年发布《“十四五”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》,明确提出科学稳妥推广塑料替代产品。 竹子是世界上生长速度最快的植物之一。竹子的收缩量小、弹性和韧性强,不仅种植方便,还可自然降解。此外,竹子还有很强的固碳能力。数据显示,竹林固碳能力远超普通林木,是杉木的1.46倍、热带雨林的1.33倍。这些优势让竹子成为代替塑料的绝佳选择,为减少塑料污染提供了基于自然的可持续解决方案。 我国竹产品种类不断丰富,质量持续提升,成为很多领域代替塑料制品的重要选择。 “在日用制品行业,竹吸管、竹纤维餐盒、竹刀叉勺等一次性竹餐具,耐高温、无添加,产品供不应求。”尹刚强介绍。目前,我国竹吸管年生产能力已接近20亿根,竹刀叉、碗碟年产量大幅度提升,产品大量出口至东亚、东南亚、欧美等地的100余个国家,并广泛应用于航空、高铁、旅游景点的餐饮场景中。 在工业制造领域,竹缠绕管道、冷却塔竹质淋水填料、竹纤维汽车内饰、电子设备外壳等产品的技术应用已经成熟。目前,国际竹藤中心与企业共同开发的竹纤维汽车内衬件已进入市场,可替代潜在塑料需求约410万吨。 “在建筑建材领域,竹板材、竹装饰材料等产品轻量化、功能化特性明显,应用范围将不断扩大。相关研究显示,若全球5%的乙烯基塑料外墙壁板均由竹质外墙壁板替代,预计到2032年竹质外墙壁板的市场容量将超过5亿美元。”尹刚强说。 在农业生产领域,竹基农业薄膜和育苗容器等农林用品,将逐步替代农业生产中部分塑料制品。据了解,竹制可降解地膜较传统地膜在增温保墒、节水节肥、除草防虫、土壤微塑料污染减量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,已经在新疆、甘肃、内蒙古等地推广应用约1000万亩。 积极推动竹领域技术创新 “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着经济发展、气候变化、生态系统退化等重大问题,‘以竹代塑’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思路、新智慧、新方案。”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关志鸥介绍,发展“以竹代塑”产业,可以拓宽竹产区人民增收渠道,促进全球减贫事业;实现固碳增汇,应对全球气候变化;替代塑料产品,减少环境污染。 “作为落实全球发展倡议的重要举措之一,2022年11月7日,中国政府联合国际竹藤组织共同发布了‘以竹代塑’倡议。”尹刚强表示,一年来,“以竹代塑”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,逐步融入全球绿色发展进程。 作为新兴产业,“以竹代塑”在全球尚处于起步阶段。可喜的是,经过持续创新,我国在竹子基础研究、开发应用、标准制定等方面已取得重大进展和成就。 我国在竹子选育、基因编辑以及基因测序技术领域居世界领先地位。通过竹分子设计育种和基因编辑研究,我国科学家培育出生长迅速、材质优良的新型竹种,为大规模选育高产高质的竹林奠定良好基础。 同时,我国还针对代塑专用竹种高效快繁的技术需求,创新机械化采收作业模式,实现竹林产量稳步提升;创制多种竹质单元形态,优化竹材前处理和功能化技术,持续升级自动化加工成型和检验检测设备。此外,我国还是世界上竹子标准数量最多、体系最完善的国家,标准数量占世界竹子标准的90%以上。 “作为‘以竹代塑’倡议的发起者和践行者,我国积极采取行动,推动倡议落地。”关志鸥说。